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 这些学校“各有思路”

<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要求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特点,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去年10月,我市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西安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基本建成全学段、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的科学教育体系,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科学教育资源均衡供给。

那么,如何答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什么?怎么“+”?西安市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特色,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在显微镜下,我看到了表面光滑的洋葱表皮下,原来是由一个个‘生命积木’——细胞组成的……”在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的科学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孩子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观察记录,十分投入。

立足国家课程,构建有效课堂是远东二小构建“1+N+X”多元科技教育阵地的基础。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将新课标理念融入教学,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不断丰富科技教育内容,编程、机器人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认可。

在卫星科技社团里,学生们正通过模拟体立方星,了解真实卫星的部分功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模拟‘Hello,Earth’这句话如何显示在卫星的OLED显示屏上……”远东二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探索“N”条实践路径,丰富科技教育活动。科技社团分层开设特色项目,采取“走班制”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社团,激发探索和创新意识。

“我们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的创新科技节中,各年级分层次、分主题开展活动,在‘说’中讲科学、‘玩’中爱科学、‘做’中用科学,以‘我是科学家’作品巡回展演为主线,开展小小拍客我研学、‘变废为宝’DIY、疯狂实验室我挑战和走向生活我调研科普论文等多项科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远东二小副校长曹婷介绍道。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西安市凤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在课堂上开展多元化探索学习,让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问,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原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你知道吗,这片区域里有700多种植物标本,公园里没有的,我们在这里都能看到。”凤景小学倡导全员科普,为了让孩子们融入自然,探索其万物生长奥秘,创建了“生机自然植光园——微型植物博物馆”,展出植物标本七百余种,科属类别六十余种,全面展现了丰富多样、完整原生的秦岭生态系统。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竹课程”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从“生命性”“丰富性”“规律性”中,体验世界万物的奥秘。

副校长李春艳说,凤景小学开设有竞技机器人、3D打印、Python编程、未来机器人编程、少儿编程、创客社团、航模、科学实践、探究科学的奥秘等16个科技类社团。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硬件设施,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孩子们在思考设计与实践中,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学校每年还会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科技月及科普日等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西安航天基地第三小学,孩子们能够将吸管变成排箫,辅助数学学习;也可以“变废为宝”,让可回收物品变成太阳能热水器;甚至,还可以让鸡蛋从高空坠地而不破损。

在五年级三班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和老师一起研究《鸡蛋保护计划》,怎样才能让鸡蛋从高空坠地而不破损。这是航天三小开展的一项融合科学、工程与创造力的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需求产品分析、原型制作、测试、产品迭代升级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设计制作出自己小组的最优产品,实现让鸡蛋从高处落下而不被摔碎的目标。“我们通过这样一个STEM项目,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充分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跟传统的教学相比,这样的课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效果也更明显”,科学老师何希贤表示。

将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航天三小一直以来探索的科学教育模式。在真实问题的情境下,学生们告别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汲取知识养分,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提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以融合课程为载体,以各个社团为实施手段。”航天三小还开设了机器人、编程、3D打印、航模、木工等十余个科技社团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研发了 《印刷术》《石头会说话》《天工开物》《自然印记》等多个校本教材,并构建了“基础+拓展+探究”三位一体的科技课程体系,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