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广“名校+”办学模式 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

加快推广“名校+”办学模式  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关于西安市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针对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通过加快推广“名校+”办学模式,组建城乡教育联合体等举措,促进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西安市加快补齐教育民生服务短板实施方案》,对该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推广“名校+”办学模式是推进西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部署,西安市提出了“到2020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奋斗目标。但长期以来,由于办学体制、历史沿革、城市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部分城区的个别热点学校,具体反映到每年入学过程中,则表现为名校、名园一位难求,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在现有条件下,引入适量名校资源,或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存量效能,及时提高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成为提升西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解决群众“上好学难”问题的现实之需。对此,《方案》提出,要以推进“名校+”模式为抓手,整合优化全市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构建合作共生共赢机制,推进市域内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为大西安建设增添活力。

大力推广名校+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巩固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实施《西安市大学区学区长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制定出台《推进名校+模式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将认真总结推广新城区、高新区关于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做法,通过紧凑型大学区、跨行政区域大学区、教育精准扶贫、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学校联盟等形式,加速名校+农校”“名校+薄校”“名校+新校等多种教育联合体合作共建,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助的发展团队,实现互利共赢,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未来五年,全市将以多种教育联合体合作共建,加大强校与弱校结对帮扶力度为抓手,引导名校、名园在城市新建区、农村地区“落地生根”,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全市将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应用,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2020年,全市城六区“紧凑型大学区”占比达到50%,其他区县占比达到40%。到2021年,城乡互建联合体达到140个,届时广大群众拥有“家门口的好学校”将成为现实。

加快基础教育学校建设  全力增加学位供给

加快学校建设,增加学位供给,是推动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西安市加快补齐教育民生服务短板实施方案》中重点强调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两个重点任务,即加快实施基础教育学校新建项目和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在城市,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大量流入,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原有教育设施承载力已趋饱和。而新建教育配套建设相对滞后,致使部分区域或个别住宅小区出现学位紧缺、群众反映“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补齐教育民生服务短板,我市提出利用4年时间,新建一批幼儿园、中小学,补齐我市教育民生服务短板。计划至2021年,我市完成新建75所幼儿园、144所中小学建设任务,届时将进一步缓解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位短缺的突出矛盾,全力满足群众“就近入学”基本需求。

在此过程中,学校建设责任主体为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各区县政府根据各自辖区学位需求,结合城市建设,制定2018年至2021年期间的新建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计划。由市教育局协调落实建设任务,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同时,鼓励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通过提供土地或校舍等方式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开办学校。市、区县教育局部门在国家现行法律政策框架下,做好新建学校的审批工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入市办学提供帮助,做好服务。

在农村,市政府于2014年印发了《西安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2014-2018)》(以下简称“全面改薄”)。按照规划,全市“全面改薄”五年计划总投资26.95亿元,规划新建改造校舍面积 88.4万平方米,建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147.2万平方米,涉及项目学校1192所。主要完成学生用床、课桌凳、校舍建设、教学装备、设施设备、体育场地、校园附属设施及其它等七类建设项目。为了持续推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这次《方案》中仍然重视补齐农村地区教育短板,并按照“保基本、补短板”的基本思路,通过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间差距,着力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大班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