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西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2015年是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任务以及西安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崭新谋划“十三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为了帮助社会各界全面、客观地了解西安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近五年来改革发展的总体状况,激励和引导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振加快教育改革的信心,坚定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心,西安市教育局认真组织编写了本报告,并在第31个教师节之际面向社会全文发布,作为对付出辛劳努力的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长期以来关注、支持西安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敬礼。

“十二五”西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态势,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大众普遍诉求;随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发展逐步进入了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教育功能价值回归学生本位,更加突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追求均衡、促进公平、内涵发展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时代命题。

西安作为中国西部教育中心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时期,全市基础教育按照“学前教育促普及、义务教育促均衡、普通高中促优质”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全市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初显:13个区县全部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5个区通过陕西省“双高普九”验收,3个区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注册登记幼儿园1004所,在园儿童18.3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97%;全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786所,在校学生82.14万人,全市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了100%98%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0.67%2010年全市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13.78万人;全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81所,在校学生18.31万人,共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74[摘自《西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迈入“十二五”,西安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项任务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奋斗目标。

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加快迈进的过程中,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尽管西安基础教育进步明显,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教育教学质量高、综合实力强和社会美誉度高的学校数量仍然较少;三是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仍然不高,学校办学活力不强,办学特色不鲜明,科学的办学质量观、人才观还未牢固树立;四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实践能力偏低,人文素养不高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还有待加强。

教育民生夙愿对均衡发展的期盼也更为强烈。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学校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热点学校“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轻内涵提升的不均衡倾向,是“择校”现象的重要成因;教育评价机制及教学育人行为还存在着重知识传输、轻素质养成的不均衡现象,加之教育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致使“奥数班”违规办学招生问题屡禁不止。全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与结构,成为“十二五”时期西安市及时关切、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教育问题的重要任务。

对此,全市教育工作者认真正视问题与不足,积极破解焦点难题,按照“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总体工作定位,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改善教育民生,努力推动西安基础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加快助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

2011年下半年,西安市立足于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总体布局,着力加强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力图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提出,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有效的改革途径,做到“务实、管用、对路”;坚持科学的改革思路,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抓住主要矛盾、围绕重点问题、紧扣关键环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以追求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活力、维护教育稳定为核心内容,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共赢机制为手段,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载体,用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矢志不渝、不失时机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市教育改革的原则及任务要求包括:

——统筹规划。坚持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促进,通过统筹协调各方利益,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增加教育改革的红利。

——有效发力。切实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入手。一方面促进教育内源因素均等、公正、共享;另一方面促进改革实现途径方便、廉价、高效。

——明确主体。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落实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尊重基层的劳动成果与实践,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实施。

——健全机制。建立完善教育改革的指导机制、督导机制、问责机制、宣传机制、示范机制,健全改革调研决策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和反馈协商制度,通过科学、民主、规范的体制机制,为实施改革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一)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

2011年下半年,西安市制定印发《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首先从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入手,立足西安教育发展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启动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采取优质资源输出引入、互通互补、合作互动、共建共强的办法,着力扩大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加速缩小校际办学差距。

2012年春季,大学区制改革试点首先在新城、碑林、莲湖、雁塔4区启动,当年共有283所学校组建成立72个大学区。2013年春季,西安市印发《在全市推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全市13区县及沣东新城全面实施改革,全市1788所中小学共组建416个大学区;当年秋季,全市学前教育阶段大学区制改革正式实施,共有1295所幼儿园组建303个大学区。至此,西安市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大学区制改革全覆盖,全市3083所中小学、幼儿园组建719个大学区。2014年,西安市印发《关于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改革配套政策,细化改革目标任务。

改革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夯实改革任务,着力推进“九个统一”,加快实施优质带动、捆绑式发展。截至20157月,全市参与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各中小学校共同设立研究课题3736项,进行学术教科研活动6775次;各学区共组织公开课12390节,示范课3924节,观摩课3789节,座谈会2431次,研讨会3223场,报告会1601场,培训会2787次,共享教育教学设施9074次,惠及学生80余万人。

二是发动全员参与,制定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常态化。坚持把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作为推进大学区制改革的首要环节,2013年初,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制定印发《西安市推进大学区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按学年度及时制定教师交流方案,明确规定全市每年安排大学区全职交流教师5000人、校长450人;遴选200名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跟岗学习,选定100名校长在城市、农村学校间互派锻炼,选派260名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全市每年参与轮岗交流时间一学年以上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总数13%以上。同时,各大学区采取跨校兼课、影子培训、团队调研、名师引领、网络共享等形式,不定期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全市参与教师年均达到5万人次。2014年,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大学区教师交流考核和交通生活补助发放工作的通知》,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交流教师交通生活补助。通过建立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促使教师交流的参与率、活跃度逐年提升。

三是加强装备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为了解决农村地区教师交流交通不便问题,西安市计划投入3567万元实施市级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着力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目前该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并上线投入使用。各大学区通过信息化平台组建设立了学区名师优秀课例、名师专栏、教学研讨、教育管理等16个模块,通过网上教研、培训、交流、授课,有效实现了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是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组建跨行政区域大学区。2013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组建跨行政区域大学区的实施意见(试行)》,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发挥市中心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带动提高农村区县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目前,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等城区与远郊区县积极行动,全市中小学共组建成立51个跨行政区域大学区,学区长学校采取送教上门、专题培训、校际联动等方式给予对口帮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改革政策保障,着力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生的学区化教育管理机制。201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列支不低于5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大学区制改革。各区县政府加强改革工作领导,完善管理机制,通过推进学区长学校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共享,输出品牌、管理、资源,帮助成员学校明确办学目标,制定发展计划,促进各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2012年以来,市教育局先后在中招定向生录取、教师教育和职称待遇、教育督导评估等方面制定政策,向大学区制改革予以倾斜,并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改革考核绩效评估、创建改革示范校等政策文件,全力推动大学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与传统理念上的校际帮扶相比,大学区制改革在体制上打破了公办和民办学校的所有制界限,通过组建大学区强化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促进了学区内各学校的捆绑式发展;在管理上打破了各学校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着力促进学区内各学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等资源共享,着力实现学区内各学校合作、互利、共赢;在机制上打破了原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二级管理模式,向学区长学校充分授权,强化学区长学校在提升学区内学校教育质量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提升了管理效能。

(二)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彰显教育机会公平。

由于历史形成的政策性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优质中等教育资源逐渐向部分代表性民办学校集中。2011年以前,这些学校与社会违规举办“奥数班”挂钩招生、入学机会不公平成为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

2011年下半年,西安市认真研究,慎重决策,按照《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制定出台了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办法,规定从2012年起,全市严禁将“奥数”内容作为民办学校考察学生、招生入学的依据,每年统一时间,实行网上报名,坚持按“小学阶段六年成长过程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和小学毕业学业素质养成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新生,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录取结果。2013年以来,不断加大过程性评价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占比,引导小学阶段加强综合素质养成。2015年,全市严格控制民办学校办学规模,在科学制定分校招生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电子学籍管理,严禁学校私自扩大招生或建立学籍。

改革实施4年来,全市共有17.8万名学生报名参加了综合素质测评,实际录取学生5.6万人。通过实施这一改革,一是尊重和保障了社会群众对民办教育的选择权,做到了入学机会公平,测评内容公正,招生过程结果公开,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从根本上斩断了“奥数班”违规办学的利益链。二是符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总体要求,采取以小学毕业生整体发展情况为主、全面禁止任何“奥数”内容的综合测评方式,有效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

据统计,2011年,市教育局共收到省、市“两会”转办反映“奥数班”治理问题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9件,占建议提案总数的15.2%;从2012年起,该类问题建议提案数量减至为0件。从2013年起,群众向市教育监察部门举报“奥数班”问题实现了0投诉。西安市多年来“奥数班”小升初乱象已经彻底根除,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三)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回归全面育人本质。

201210月,西安市制定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的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着力解决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创新意识较弱、实践能力偏低、人文素养不高问题。

2013年,西安市在全国首家将综合素质考试纳入全市中考科目。在教育部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6个维度要求的基础上,考试重点突出导向作用,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固化到试卷上,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复习资料,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考试费用由教育部门承担。其卷面成绩100分,按50%2014年、2015年分别提高至60%70%)计入中考总成绩。其中,试题着力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以充满正能量的考察立意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考题内容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肯定。通过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更为家长和学生看重的“分数”上,引导了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效“倒逼”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同时,西安市着力创新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机制,已连续两年组织全市近12.5万人次中小学专任教师参加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测评,并将其结果作为晋升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管理民主科学。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主实施,以业务检查指导为主,过多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及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陈旧、评价方式落后、评价过程封闭、评价结果不透明等弊端。这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做“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说自话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导致评价结果也难以得到社会群众的普遍认同。

20127月,西安市将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撬动教育行政管理自身改革的有力杠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社会公开招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对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建立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型教育评价机制。

截至目前,社会第三方机构共向学生、家长、教师等群体发放有效问卷3.3万余份、访谈530余人次。评价项目包括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创新素质教育等实施情况,内容涉及学校、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认同度,对学校办学、教育发展的满意度,通过社会第三方的视角客观归纳了教改成效,指出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有针对性地向教育部门、学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目前,已向社会5次公开发布第三方教育改革阶段性或年度评价报告。

开展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价成为西安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我加压、自我革新的重要途径,促使政府部门对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推动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同时,教育质量评价导向作用也逐步显现,有效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

2013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回顾总结“十二五”,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布教育公平之局,谋均衡发展之篇;民办初中招生制度改革规民校办学之范,扼“奥数”招生之乱;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导全面育人之向,引聚力推进之路;创新教育评价体系问教育民生之计,应群众关切之盼,“两改革、两创新”契合了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要求,符合当前西安教育发展实际,为学校办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市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提供了持久驱力。

全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也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重在担当,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需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儿。只有不怕揭短、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才能坚定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只有锐意改革、大胆破解热点与难题,才能占据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动与先机;只有立足实际,务实为民,积极担当责任与风险,才能推进改革的深入与持续。

西安教育综合改革得到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批示:“西安市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这个好的经验应予宣传”。20129月,西安市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就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作经验交流发言。陕西省教育厅宣传推广大学区制改革经验,要求全省各市(区)学习借鉴。各类新闻媒体持续聚焦关注西安教改,2011年以来,国家级新闻媒体共刊登、播发相关报道84篇,教育综合改革成为西安教育“十二五”最具影响的亮点与特色。

科学发展:全力提升基础教育整体实力

“十二五”以来,西安市围绕基础教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把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从西安教育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发展项目,明确实施目标、任务要求、主要举措,切实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一)教育投入翻倍增长,投资结构更趋优化。

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全面落实教育发展“三个优先”要求,通过加大投入,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总供给,为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11年到2015年,全市中、省、市、县(区)各级财政教育总投入分别达到74.53亿元、108.04亿元、113.54亿元、111.52亿元、115亿元,五年来累计投入522.6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总投入的3.1倍,增长了212%。其中,2015年较2010年增长了117%,年均增幅达到17%

——财政生均经费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从2011年秋季起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已增长至中小班幼儿450元,大班幼儿600元;普通小学由1113元增长到2448元,增长了120%;普通初中由1641元增长到3514元,增长了114%;普通高中由1294元增长到3429元,增长了165%

——教育投资结构更趋优化。近五年来,西安市大力调整投资结构,重点向实现教育均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加快办学软实力提升方向倾斜。其中,共下达教师教育专项经费1.25亿元,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专项资金1.75亿元,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约3亿元,初中毕业综合素质考试专项经费450万元,创新教育评价体系资金400万元,为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公平日渐体现。

——学前教育规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13月,西安市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并启动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此期间,共投入资金20.93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86所,增加教师编制5200名,全市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任务得到实现。20112013年,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对符合条件的民办、企事业办幼儿园给予一次性奖补,对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开展全员免费培训,共惠及提升等级、考核评估和建设奖补幼儿园715所,培训民办幼儿园园长及教师4600名。2011年,国务院在西安召开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西安市发展学前教育的做法得到了刘延东等参会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在一期计划圆满完成的基础上,西安市顺利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规范幼儿园办园管理,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以强化安全监管、规范办园行为、实施科学保教为重点,完善了教育、卫生、食品药监、物价、财政等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各级政府积极整治无证办园;实施了997所幼儿园门禁系统项目建设;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项要求,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学前教育大学区制改革全面实施,优质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得到释放。全市幼儿园共享教育教学设施1137次,组织开展大学区研讨会1164次,惠及幼儿4万余人,进一步促进了各类幼儿园内涵发展。

西安市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成效显著。与2010年相比,截至目前,全市登记注册幼儿园数量已经由1004所发展到1343所,共增长33.76%;在园儿童数由18.36万名增加到28.95万名,共增长57.68%;教职工数由1.87万人增加到3.31万人,共增长76.7%;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由81.97%迅速提升至98.43%。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不断壮大,近五年来,全市共创建省级示范园74所,市一级园93所,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16所、51所;市二、三级园共527所,其中479所为“十二五”期间提升创建。全市“入园难”问题明显缓解,发展学前教育取得了良好社会成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推进。“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继续把发展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共投入资金20.5 亿元,建设义务教育项目学校496所;认真制定义务教育“全面改薄(20142018)”实施方案,计划投资26.95亿元,实施项目学校1192所。市政府制定印发了《西安市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并全面加快开发区教育规划建设步伐,2013年至今,“五区一港两基地”共新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36所,与行政区共同提升学校50所,增加学位供给4.8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市新建区的入学压力。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达到小学每生每年80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农村小学、初中每生每年增加50元取暖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每生每年4000元。对农村寄宿生每生每年增加公用经费200元。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按时就学。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学区划分和控辍保学工作,采取“单校划片,一个入口,对口直升”的方式登记入学。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2014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就读达到25.25万人,约占全市总数的32.24%。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和学籍管理制度,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保障。

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542所,在校学生78.33万人,专任教师4.89万名。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71%;小学与初中辍学率分别低于0和不超过2%。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职责得到有力落实。

——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成效显现。西安市在继续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市政府印发了《西安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通过调整规划布局、加强学校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推动教育信息化、提升内涵发展等举措加快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8.32亿元,覆盖项目学校108所,开展了387个项目建设,全市高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继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2012年,启动实施“春笋计划”实验,16所学校被命名为国家级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基地。深化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先后就扩大定向生录取比例、取消择校生招生制度、规范政策照顾类考生录取、全面实行网上录取以及改革中考体育科目、增设综合素质考试科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大胆的改革,中招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截至2014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41%,较“十一五”末相比提高了7.74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骨干体系建设继续加快。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示范高中25所,省级标准化高中121所,与“十一五”末相比,所占比例分别由3.89%提高到14.2%,由41.11%提高到68.7%。省级示范高中实现了涉农四区三县全覆盖,全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明显扩大,有力推动了教育公平。

(三)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教育民生显著改善。

——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在“十一五”基础上,西安市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近五年来,全市共下达各类学生助学资金约8亿元,受益学生达到142.28万人次,分别为“十一五”期间的2倍、2.2倍。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2012年春季学期起,全市先后投入资金4.36亿元,用于膳食补助、食堂运行;从2013年开始,投入资金 4.42亿元,共新建学校食堂671座。截至2014年,全市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学校1492所,惠及学生38.38万人,占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100%,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48.99%

——“校车工程”运行平稳顺利。2012年,市政府制定印发《校车工程试点方案》和《校车安全管理办法》,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全力推进实施校车工程。截至目前,共投入8719万元,购买校车205辆,惠及71所学校的9666名学生。

——义务教育学校取暖问题彻底解决。2012年,西安市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取暖项目建设任务,共下达资金1.25亿元,项目实施学校1243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冬季取暖全部得到保障。

——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十二五”以来,西安市投入1.9亿元用于363所中小学校园网项目建设,为467所学校的5653个教学班实施“班班通”项目。共完成14所普通高中的数字化校园和16所公办中职学校的课程资源录播教室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96%;学校校园网、“班班通”覆盖率分别达到64.52%75.77%,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30.9248.84个百分点。全市小学、普通中学、职业高中教学用计算机分别达到5.63万台、6.08万台、1.20万台,平均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分别达到10.47台、14.28台、20.15台,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4.03台、4.32台、7.62台。

内涵提升:全力打造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对于全面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市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质量内涵提升逐步成为西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所在。“十二五”以来,西安市坚持以“质量”和“公平”为发力点,深刻把握师资配置、学校管理、课程改革等关键因素,努力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由关注硬件均衡、规模扩张为主,向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为中心转变,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聚焦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更高追求。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促进内涵提升的有力抓手。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强教必先强师。均衡配置师资,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十二五”以来,西安市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整体发展实现同步迈进,同步提升。

——教师数量稳步递增,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近五年来,西安市多形式、多渠道规范有序补充基础教育新任教师。截至目前,共公开招聘教师3344名,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学历教师525名,招录国家免费师范生879名,招聘“特设岗位教师”37名,“振兴计划”招聘教师650名。截至2014年底,全市基础教育教职工人数达到11.63万,较“十一五”末的10.23万增加了13.7%。其中专任教师共8.38万名,专任教师师生比116.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以来,通过优化招聘条件,中小学相对紧缺的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心理健康、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得到及时补充,占到新任教师总数的38%。全市中小学师资配置得到改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学科结构更趋合理,有效满足了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需要。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育人动力。“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现了与公务员津补贴“同步同标准”提高,教师职业声望进一步提升。健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对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长期从教,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表彰奖励力度。全面推行岗位设置聘用制度,以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为原则,初步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管理模式。稳步实施教师职称改革,全市6万名专任教师实现了向新职称体系的平稳过渡,共有23名中小学教师成为建国以来首批正高级教师。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人数达4350名,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加快校园长专业化成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西安市认真执行国家新出台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专业标准》各项要求,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工程”,建立了校长岗位任职、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境外培训4级培训制度,先后对4980名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培训。首次分2批组织校(园)长代表赴境外培训,着力拓宽优质办学的国际视野。全市遴选150名校长、园长作为教育家型校长人选重点培养,初步形成了教育家型校长思想引领、专家型校长学术示范、专业化校长行为带动,全员符合专业标准的校园长队伍。

——加大教师教育投入,大规模高质量培训教师。“十二五”以来,西安市用于教师教育的总投入达到1.25亿元,与“十一五”相比增长了10倍多。全市认真实施新一轮次教师全员培训,加大高层次教师培训力度。近五年来,全市共有5.02万人次参加国家培训,4.23万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0.10万人次参加市级培训。着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涉农四区三县专任教师占全市总数的47%,其中参加国家培训2.2万人次,占国培任务的57%;参加省级培训1.02万人次,占省培任务的53%

——坚持名师示范引领,强化骨干体系建设。西安市认真实施《“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深入推进“名师工程”,积极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大学区名师导航工程等项目。全市共组建成立市级名师工作室2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1个,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7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28个,有效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共培养认定市级教学能手2712名、骨干教师1271名,学科带头人368名。截至2014年,全市基础教育领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及省市突贡专家等高端人才达到49人,较“十一五”末增加了277%。全市教育系统共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先进(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

(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期间,西安教育强烈释放素质教育信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教育功能价值回归学生发展本位,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

——树立科学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西安市通过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创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促进学校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治校策略不断优化。近五年来,全市共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28所。全市中小学积极研发校本课程,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地域特征、风俗民情等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资源,社会组织、学生家长成为参与课程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成为培育和激发教学改革的有效动力,各类学校呈现出“寻求自我发展品位、探索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彰显学校差异发展特色”的良好局面。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全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西安市认真落实《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实施意见》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通过落实各学科德育目标,统筹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将德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着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有效实现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体系的有机统一,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近五年来,全市中小学围绕实现“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要求,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书信交流、读书征文、展校训晒家风等主题教育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引导青少年学生抒发梦想,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进而坚定理想信念,献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提升中小学的人文素养。西安市认真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做到了学科课程和教学环节全覆盖。2012年,市教育局编纂完成《西安市素质教育文化读本(中学版、小学版)》,每年免费发放学生学习使用。全市中小学认真落实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各项要求,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全面加强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西安市在继续加强学校常规体育、艺术教育的同时,全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体魄。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创新和丰富大课间、课外及校外活动项目和形式,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截至2014年,全市共创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试点校100所。

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市教育局印发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指导各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落实每天“两课两操”制度。投入资金4000万元用于农村非定点学校体育、艺术设施配备,有力推动城乡体育艺术教育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共有田径场1624块、篮球场2621块、排球场1080块,体育馆42个,游泳池3个,共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室461个。全市共创建市级以上体育传统学校116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3所,高水平运动队29支。

持续抓好艺术教育,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创建市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72所、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16所。2013年,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西安市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与全国同类先进城市的差距明显缩小。

——丰富拓展校外教育,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西安市加快青少年社会实践场所建设,共设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所,创建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所、省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所。进一步规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全市共建成12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学生校外活动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3年,西安市制定印发《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管理办法》,把社会作为大课堂,把自然作为活教材,结合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关中地区的民俗民风,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博物馆、科技馆、革命纪念馆以及企业、社区、农村等教育资源,共确定18项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主题。截至2014年,全市中小学生累计有35万人次参加了研学旅行,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感受、实地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以均衡促公平、以质量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以来,西安市坚持围绕均衡发展、提升质量、促进公平这一主线,通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锐意改革,着力实现教育发展方式从规模增量向内涵提质的转变,“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总体定位要求得到有力落实,形成了以资源均衡覆盖为前提、以教育综合改革为驱动、以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教育需求为目标的西安基础教育发展新常态。

关键词之一:均衡

“十二五”时期,西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步明显,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统御下的三驾马车:“九个统一”的学区化管理模式有效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有的放矢的投入结构有力缩减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大规模常态化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已经成为促使“择校”持续降温的有效举措。

社会第三方发布的评价报告显示,西安市大学区制改革对于教育资源共享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促进学校办学“弱者变优、优者更强”的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包括:一是资源共享率快速提升,二是学区内资源的组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是行政部门对下辖学校的考核评价成绩进一步提高。仅从全市教研活动立项数量变化来看,报告显示,大学区制改革实施后,2012年较上年的小课题总数增长了42%2013年又较上年增长了73%;改革前,参与小课题研究的学区长学校数量比重仅略高于1/3,而两年后这一比重接近60%;非学区长学校的增长则从20.70%迅速增涨至52.30%。报告同时显示,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家长愈来愈重视学校的风气和学校是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单关注升学率的人群比例持续降低。

“十二五”以来,伴随着西安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数量稳步增加,中小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根据统计,2011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外学生数”(不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登记入学)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学区外入学率从15.72%下降到11.28%。同时,农村学生向城市学校流动趋势明显减缓。以涉农四区三县普通高中为例,其中蓝田县2011年流入城区就读561人,2015年则为96人;周至县由680人减少为46人,户县由224人减少至117人,高陵区由46人减少至14人,长安区由200人减少至41人,阎良区由130人减少至59人,临潼区由193人减少至96人,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选择已经朝着“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十二五”时期,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先后对西安市申报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进行了督导检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个区县通过了陕西省“双高双普”评估验收;6个区县被国家评估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组认为,西安市在教育投入方面力度大、成效显,校际之间硬件差距逐年缩小;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成立“名师工作室”等举措,有力促进了中小学校在内涵发展方面达到均衡。

关键词之二:质量

提升质量和促进公平,是当前发展基础教育的两个重要方向。其中,质量既是公平的先导,又是教育公平的内涵、载体与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西安教育的“高品位”定位要求,重在强调教育整体发展的高质量,而“精内涵”和“强特色”则是高质量的必然要求,最终落实在学生个体发展上,成为质量、内涵与特色的有机统一。

经过努力,西安基础教育发展在“十二五”实现了提质增效。在学前教育规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的同时,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增多,科学保教水平不断增强;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取暖工程、校车工程、营养改善计划等项目,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实施,有力推进了优质资源均衡覆盖,优质学校的办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扩大形成为各具特色的学区化管理风格和办学品牌;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进一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教学质量也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学业水平发展成效分析,2011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的高分数段学生从全部出自城六区转变为涉农四区三县人数不断增多。20112014年,西安市在高考报名人数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大学本科录取批次上线人数和高职上线人数逐年上升,各批次上线人数在全省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西安市占全省高考优秀考生的比例由原来的80%左右发展到86%;以理科高考成绩为例,2014年西安市总分平均分较全省高出16.51分,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4.85分。

关键词之三:素质

“十二五”时期,西安市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学生德育实践,切实加强体育艺术卫生教育和科技教育,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和校外教育,有力落实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引领了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在带动课堂教学变革、引导社会各方树立正确质量观、成长观的同时,也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出彩机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渐趋缓和,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关系、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断摆正,教育理性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得到彰显,教育本位进一步向“人本”回归。

2014年以来,西安市先后涌现出以临潼中学王震等十名同学、户县惠安中学夏雨含同学为代表的见义勇为先进事迹,从侧面生动反映出西安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之四:满意

人民满意,既是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校办学、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

西安教育综合改革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切合了群众的教育意愿。社会第三方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市民群众对西安教育改革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2014年,学生及家长群体对教育改革的满意度分别为:非常满意的占到26.90%;基本满意的占51.30%;不太满意的占17.85%;很不满意仅占3.95%。其中,学生、家长、教师对于创新素质教育举措表示“非常认同、基本认同”的总和均超过90%

经过全市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安教育民生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对教育工作“点赞”的越来越多,给“差评”的逐年减少。根据市级行风调查相关统计,2011年至2014年,西安市教育行风测评群众满意率分别为82.17%84.14%84.38%90.24%,更加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西安教改情况汇总

2011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共刊发、播放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稿件84篇。其中,人民日报12篇,新华社内参5篇,新华社明电23篇,光明日报5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播出3次新闻报道。

序号

1

消除薄弱校消肿大班额
西安着力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中国教育报

2011329

2

是学生成长的阳光——记全国模范教师、户县纸房学校校长冯雪红

新华社

2011527

3

西安出台28为中小学生减负

中国之声
《央广新闻》

2011121

4

西安试点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择校热降温

新华社内参

2012510

5

西安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教育改革情况

中国教育报

201281

6

让优质资源惠及广大学生——西安市深入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纪实

光明日报

201288

7

西安教育部门花钱监督 为教改措施打分   教育谁评判,第三方谁说了算

人民日报

201293

8

西安明年中考增综合素质考试 考题源于日常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12117

9

促进教育公平的创新实践——陕西省西安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采访纪实

中国教育报

20121228

10

西安市教育改革成效公布第三方初评

人民日报

2013117

11

优质学校当学区长,引领薄弱成员发展——西安大学区探路教育均衡化

人民日报

2013527

12

西安:没有奥数的小升初

中央电视台 新闻直播间

2013528

13

西安中考增加综合素质科目
 
素质,怎么考

人民日报

2013624

14

难点如何成亮点
西安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光明日报

2013729

15

强校弱校组团发展素质教育由虚到实
西安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破解基础教育焦点难题

新华社

2013819

16

西安启动中小学教师首次综合素质测试

人民日报

20131117

17

电影《紫香槐下》首映

光明日报

20131118

18

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  西安中小学请第三方品头评足

人民日报

2014115

19

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打破校际藩篱  惠及80万学生

中国教育台

2014316

20

聚焦小升初新政:禁止民办学校变相抢夺生源

中央电视台 新闻直播间

2014324

21

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
19个重点大城市小升初招生入学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报

2014516

22

西安大学区教改交流教师变形记

人民日报

2014619

23

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的西安实践

科技日报

2014619

24

西安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

约谈274名热点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

201471

25

承育人厚蕴 扬古都盛名
——
领略西安德育风范

中国德育

201471

26

 全面深化改革进展跟踪调研
 
以焦点为重点 变难点为亮点
——西安探索基础教育改革调查

新华社内参

201472

27

优质资源最大范围高效共享--西安市深化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纪实

中国教育报

201474

28

西安探索基础教育均衡化

新华社《瞭望》
新闻周刊

201477

29

以焦点为重点  变难点为亮点
——西安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

新华社

201479

30

西安试水三年探路教改  打破奥数紧箍咒

中央电视台 新闻直播间

2014710

31

以焦点为重点  变难点为亮点
西安启示小升初如何不拼爹

新华每日电讯

2014710

32

西安7部门整治教育乱收费

光明日报

2014711

33

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破解学前教育发展难题--陕西教育改革调查(上)        

新华社内参

2014822

34

勇于担当责任和风险  为教育改革攻坚拓路--陕西教育改革调查(下)

新华社内参

2014822

35

西安基教改革评价结果发布 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综合素质培养

中国教育报

20141010

36

教改:做大蛋糕,西安变难点亮点

新华每日电讯

20141030

37

西安教育:第三方评价改革效果

光明日报

20141228

38

西安28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工

新华社

20141230

39

西安自然成长营7年间陪孩子和家长千余次走进秦岭 
教育在课堂,也在山野间

人民日报

201518

40

幼儿园需求飙升 公办民办咋平衡

人民日报

2015116

41

俯身教育  静待花开——记西安大雁塔小学班主任王伟娜

中国教育报

2015217

42

西安:3年内新建100所公办幼儿园

新华社

2015327

43

西安5年内将改善1192所薄弱学校

人民日报

201547

44

西安市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收官

科技日报

2015414

45

传承太阳文化精髓 彰显名校华丽风采——记西安市东元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报

2015422

46

西安高二学生夏雨含,暴涨河水中救4
见义勇为,不只是勇气

人民日报

2015428

47

西安严格规范民办中学招生  淡化记忆性评价  严禁招收外地市生源

中国教育报

2015416

48

好少年勇救三名落水儿童

中国教育报

201555

49

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中国教育报

2015515

50

西安在中小学幼儿园推行纪检委员工作室制度

人民日报

2015625

51

教育均衡突破区县  素质培养可触可感——西安市推进基础教育深水区改革

新华社内参

201586

52

西安推进基础教育深水区改革

新华社《瞭望》
新闻周刊

2015820

53

西安市明年将施行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能力测试

新华网

20111029

54

西安:明年民办学校将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初中新生

新华网

20111221

55

西安今年将选派260名教师下乡支教

新华网

2012116

56

西安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禁

“奥数”内容

新华网

201246

57

西安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 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新生

新华网

201268

58

西安: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禁考奥数内容

新华网

20121029

59

让素质教育成为一种自觉

——西安2013年中考综合素质考试的新探索

新华网

2013630

60

 强校弱校组团发展 素质教育由虚到实”——西安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破解基础教育焦点难题

新华网

2013819

61

西安中小学已组建416个大学区

新华网

2014116

62

西安组建719个大学区 

缓解择校热

新华网

201451

63

西安:跨行政区域大学区方案即将出台

新华网

2014912

64

西安:划分义务教育学区  严格免试就近入学

新华网

2015522

65

西安2015年民办学校初中招生政策出台

新华网

2015317

66

西安:3年内新建100所公办幼儿园

新华网

2015328

67

西安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新生

新华网

201568

68

小升初考试全面改革

素质评价考评机制让孩子更自信

人民网

2012528

69

西安:政府首聘教育督察员

意见直通政府和学校

人民网

2013119

70

小升初择校遇单选难题
大学区内享优质教育

人民网

2013411

71

西安大学区探路教育均衡化 学区长引领薄弱成员发展时间

人民网

2013527

72

西安教育乱收费被基本遏制

将调研教育资源配置

人民网

201386

73

第三方机构发布西安教育改革年度评价报告

人民网

20131023

74

西安市教育局:提高素质考试在中考总分中占比

人民网

2014213

75

西安2014年小升初政策出台  奥数与升学挂钩

人民网

201444

76

2014年西安市中考政策出台  62122日考试

人民网

2014521

77

西安市教育改革:多数家长对教改现状表示满意

人民网

2014911

78

新闻特写:西安轮岗校长这半年

人民网

20141230

79

西安基础教育改革:六千余名教师参与交流

人民网

2015211

80

西安市教育局:禁止中小学寒假期间违规补课

人民网

2015227

81

西安市中考627进行 综合素质70%计入总成绩

人民网

2015515

82

西安举行民办小升初素质测评 民办学校招1.8万人

人民网

2015530

83

2015年西安普通高中共招生85929 录取率63.3%

人民网

201562

84

西安市中考成绩出炉 城六区最低线528

人民网

2015722

相关名词解释

教育发展“三个优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两基:是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双高普九”与“双高双普”:“双高普九”指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其目的在于贯彻好《义务教育法》,大力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双高双普”是由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简称。

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数(不考虑年龄)占35岁年龄组人口数(个别地区为46岁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国家及各地为适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入学机会的总体水平,可作为教育机会类指标。

大学区:是指以区域内同类型、同层次的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若干(一般为35所)相对薄弱的学校,相对就近,合理组建的合作发展共同体管理组织。

大学区管理制:是指学区内各学校坚持优质带动的方式,实施捆绑式集约化发展,采取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即,“九个统一”)的方式,促进创建开放式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进而实现整体办学优质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电子学籍: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各省、市、区县学校全部应用了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数字化、网络化方式来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奖惩情况、综合实践活动和素质发展等信息。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指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中用于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总费用除以学校在校生总数的金额。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5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经费保障机制。

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国家重大项目,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第一期(20112013年)行动计划,以扩大教育资源为主,首先缓解“入园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月由教育部颁布并在全国实施,主要任务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重点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计划目标,到2016年,西安市投入建设及设备资金7.7亿元,新建公办幼儿园100所,改建公办幼儿园356所,力争建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通过完善义务教育长效机制,改扩建中小学校教学设施等项目,使学校在师资、用地、校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达到国家和陕西省规定的基本标准,基本达到区域间、校际间的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指按照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照基本办学需要,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198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其政策目标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

“春笋计划”实验:2010年,陕西省启动的一项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级课题实验。即依托研究实力雄厚的高校,由大学教授指导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或相关课题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

普通高中定向生:为促进教育公平,扶持薄弱学校和承担义务教育学位任务重的初中学校发展,将未达到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录取分数线但在定向生生源学校排名较高的学生按统招生录取。

普通高中择校生:指中考成绩未达到所报考学校的统招录取分数线,但达到择校录取分数线,缴纳择校费后可以去该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规定统一实施录取和管理。2015年起,西安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取消招收择校生。

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示范高中:2006年,省教育厅、省物价局制定《陕西省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和示范学校评估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试行)》,原“省级重点中学”评估验收办法停止执行。“标准化高中”从10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和115个评估要素对学校发展达到的核心条件和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其中,“对口帮扶薄弱学校扎实有效,成绩显著”为一项硬性指标。“示范性高中”从6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和125个评估要素来评估学校发展达到的核心条件和办学水平,重点评估学校在端正办学思想、提高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以及规范办学行为、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级标准化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均实行动态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指从2012年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中实施的以“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体质”为目标的教育惠民工程,其补助标准均为每生每天4元,一学年按200天计算,实施对象为非主城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以及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孤残学生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校车工程:20123月,国务院印发《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西安市结合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布状况、学生数量、公交线路设置及学生上下学路程等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校车运营管理,完善校车运营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改善学生乘车条件,确保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教育信息化“班班通”项目: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一般泛指简易多媒体教室,包括黑板+投影仪/触摸一体机等设备。

国家免费师范生:20075月,国务院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在校学习期间,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贴。

特设岗位教师:2006年,教育部等4部委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级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

“振兴计划”:20067月,陕西省正式启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为陕南、陕北五市各县及关中五市10个艰苦地区试点县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招聘1500余名工作人员,列入所在区县正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2008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根据2009年人社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知道意见》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最显明变化在于将原来独立的中学、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在职称等级上,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

校(园)长专业标准:2013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了校长应坚持5项基本理念(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和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环境、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以及60条专业要求。随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普通高中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名师工作室”:是在市教育局指导下,以名师姓名及其学科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是由同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在全市乃至全省学校教育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发展团队。

校本课程:即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体育、艺术2+1项目:2011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应学习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

农村非定点学校: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和撤并。经过调整需要保留进行重点建设的学校为定点学校、将要撤并的不需要建设的学校及教学点为非定点学校。

“两课两操”:指中小学校每天要上好早操和上、下午两次眼保健操,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

体育传统学校:指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体育后备人才,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在至少2个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教育部“十二五”以来推行的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在西安、合肥、杭州和上海4个城市率先试点,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增强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涉农四区三县:指西安市所辖闫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周至县、户县、蓝田县。

五区一港两基地:指西安市近年来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沣东新城以及西安国际港务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