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浐灞国际港各中小学校园开始欢腾起来。同学们兴冲冲地走出教室,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大比拼;开展一场气势非凡的红拳竞技赛;在绿茵场中奔跑追逐让快乐在脚尖绽放……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西安浐灞国际港进一步优化中小学课间安排,丰富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在全区各中小学延长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探索增设“特色体育课”,实行每周五节体育课;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
课间“一刻钟”
让学生走出去,玩起来
“课间15分钟”试行推广以来,西安浐灞国际港各中小学纷纷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课间活动,让学生们在课间“动起来”“玩起来”。多出来的5分钟,为学生在校生活带来不少新变化。
课间加“磅”,就是要让学生们学好又玩好!在区实验中学,越来越多学生主动走出教室开展着各项户外运动。篮球场上竞相追逐、羽毛球场身姿矫健、乒乓球桌前激情四射……学生们休息时间延长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以前课间比较短,感觉什么都还没做就又开始上课了。现在课间延长了,大家有了足够的时间打一场球、散一会儿步,感觉精力恢复得更好了,也提升了后面的学习效率。”来自区实验中学的张祖豪同学表示。
浐灞第十小学基于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建构“35分钟大课间校级项目、年级项目、15分钟小课间班级项目”的三级课间活动模式。
学校将校内空间“变身”为集学习、运动、游戏于一体的活动场所,跳房子、陶瓷迷宫等地面游戏;成语魔方、数字华容道等墙面游戏;象棋、围棋等桌面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新农小学拥有红拳“功底”的学生自发操练起来,一招一式比划得有模有样,尽显“强国一代”精气神。“我们学校红拳可厉害了!尤其这学期还新增了红拳短兵对抗项目。现在,我们在课间就能穿上装备,约上小伙伴痛痛快快地操练一场了!”新农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张乐怡同学说。
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与此同时,新农小学还将丢沙包、跳房子等传统体育游戏搬进校园,这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吸引着学生热情参与,在运动中增进友谊、共同成长。
浐灞第十八小学的15分钟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包含跳绳、足球、篮球及跨栏等项目。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参与,一起游戏,并指导学生们制定规则、计分与评判,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挑战自我的机会。
浐灞第三小学的乒乓球台、木质秋千、木头人、牛皮大鼓等运动器材遍布每个楼道,让孩子们“足不出楼”就能享受课间15分钟的乐趣。
户外操场上,学生们如快乐的小精灵,投入到跳绳、跳格子、掷沙包、打鼓、荡秋千等活动中,用热情诠释对运动的热爱,展示童年的活力与朝气,构成了校园里最美的画面。
“爆款”体育课
让学生动起来
为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西安浐灞国际港引导各校依据自身情况,增设特色体育课,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铿锵的腰鼓打起来、欢乐的节拍舞起来。陆港七小面向全校学生增设特色体育课——安塞腰鼓。该课程融合音乐、舞蹈、体育三大学科,涵盖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表演形式、基本动作和鼓点节奏等专业知识,注重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节奏,一节独具特色的腰鼓体育课拉开帷幕,双人交叉、缠腰过裆……教师将腰鼓动作和趣味游戏相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龙头摆起来,跑起来,跑起来。”陆港一小操场上,数条色彩鲜艳的龙在绿茵场上舞动起来,朝气蓬勃的舞龙运动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风景线。陆港一小将舞龙纳入学校特色体育课程,通过基础动作教学课及舞龙竞速课堂,分阶段式开展力量、速度、耐力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感。
“舞龙课程开设后广受欢迎,整个校园已形成人人争当'驯龙高手'的体育运动氛围。”陆港一小教师魏婷介绍,目前学校还开设了涵盖踢毽子、滚铁环等项目在内的11种特色体育课程,通过专业化、系统化教学,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增强学生健康体质。
小课间“大变身”,体育课“天天见”。在西安浐灞国际港,“课间15分钟”“特色体育课”的效应正逐渐显现,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保障,休息时长更加合理,课堂学习也变得更加专注、主动。
课间“一刻钟”不是简单的时间增减。下一步,西安浐灞国际港将继续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丰富学校课间内容、创设更多体育活动场景,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奔跑、多运动,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育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