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之声】第六期: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根据行为科学研究结果:一个人的行为大约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习惯性的行为,一切的想法,一切的做法,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习惯,并对人的成功产生持续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会竭尽全力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家庭是培养习惯的主阵地,父母是培养习惯的主要责任人。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当中的榜样,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切行为应当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大人的思想行为,都明显影响着孩子的发展。要求孩子诚实,家长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大人们就应该对人真诚,谈吐文雅,外表端庄,衣着整洁。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个家长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教育孩子。

二、好习惯要坚持培养

习惯是潜意识的功能,习惯就是在意识指导下一次次地重复动作,直到在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产生自动的习惯动作。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形成习惯性动作。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重复验证21次,大概率将变成自己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可能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所以,好习惯需要持之以恒,耐心培养,直到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好习惯要注意引导

好习惯养成源于用心与有目标的学习生活;源于细节与持之以恒的决心;源于勤奋与面对挫折的勇气。习惯不只是想,更需要付诸行动。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习惯养成的具体目标。如培养孩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低年级目标就是遵守课堂纪律:发言要举手、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等;中年级目标是遵守校纪班规:准时到校、爱护卫生、讲文明懂礼貌、按时完成作业、不打架骂人等;高年级目标是遵守规则和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其次要注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秉性许多都是孩子小时候养成的习性。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孩子的言语、动作、思维等都有成长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孩子的许多生理心理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各种良好习惯也最容易养成。如幼儿时期是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是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小学中高年级是阅读的关键期;初中时期是养成自我管理的关键期;高中时期是养成学会思考的关键期等。最后,好习惯养成需要恰当的鼓励和适当的压力。良好习惯的养成的要义在于——背后要有一套鼓励坚持这么做下去的机制。自己养成习惯是这样,引导孩子养成习惯也是这样。表扬鼓励是孩子自尊的需要,也是孩子好习惯养成的动力。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习惯,并闪闪发光。另外,好习惯养成也需要适当的外在压力。一定的生活环境氛围和价值舆论导向也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之一。比如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做到了,老师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孩子会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如果孩子出现了不认真听讲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指责,这种外在压力也促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幸福,每一位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好榜样,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