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向基础教育“开刀”“强基”计划效果初显


9月8日,新建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分校开学迎新。

9月10日是新中国第36个教师节。过去一年,西安版 “强基计划”(《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实施以来,西安市加大教育投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的效果初显,已出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良性转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西安市义务教育短板愈发突出,尤其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受到市民和网民的诟病。义务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也日益成为城市活力和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19年9月,新任西安市委书记王浩上任伊始,就对基础教育开展密集调研。10月初,西安市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和《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推进解决全市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破解教育民生短板。


9月8日,新建曲江第七小学正式开学,学校占地面积58亩,办学规模60个教学班,可提供3300个学位。辐射周边5个小区,惠及3971户群众。

县区签“军令状”

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创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西安市把教育“强基计划”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作”的优先考虑。

“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区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把目标具体化、时间化、责任化,确保各项任务目标无缝隙、零差错落实到位”,西安市委书记王浩表示。

“强基计划”出台以来,西安市实行“绿色通道”,对教育类建设项目审批进行简化、优化并优先保障实施。城市改造和住宅小区建设中,西安市建立并落实基础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优先交付使用的“四同步一优先”机制。

“这一年,全市财政教育经费预算203.13亿元,增幅22.7%。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其中超额完成2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位列第一。”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姜建春说。


9月初,现代化的曲江第七小学开学。

《行动计划》中提出,重点解决好各大开发区及城乡结合部学校供给不足的矛盾。西安市曲江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教育,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达到7.69亿元,较2018年4.6亿元增长67%。根据《曲江新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曲江新区三年计划提供500余亩用地,全部用于学校建设。

2020年,国际港务区深化园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引进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铁一中学,通过与名校合作办学,园区教育快速发展,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国际港务区按照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8所中小学、幼儿园,增加学位17670个。一年时间,西安高新区一次性新建50所学校(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交付,新增学位70260个。

新城区和碑林区位于西安市的主城区,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是薄弱校的提升。“今年,新城区小学新生入学学位需求约6900个、初中约7100个,全区可提供小学学位约6900个、初中约7200个,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总体平衡。”西安市新城区区长王征说。

“今年秋季开学前,碑林区可提供义务段起始年级学位1.8万个,有信心、有能力保障本辖区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段入学需求。”西安市碑林区委书记刘其智说。他们将通过“名校+”工程和校园改造,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人事改革力度

提升学校“软实力”

西安市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教师以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做到“工资兑现、奖金统筹、激励有效”。西安市设立2亿至4亿元的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励资金,每年奖励200所办学水平提升成效明显的学校。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说,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西安市正在持续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构建“科研+教研+培训”三维一体教师素养提升体系,推进 “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西安教育质量内涵提升。

“补齐校舍建设、教育均衡、教师队伍等短板,解决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优化学校布局、加大学位供给、推进“三名+”工程、保障教师待遇、建强教师队伍。”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姜建春说,“这一年,西安市培训校、园长37.6万人次,招聘公办教师7833名,教师招录及培训规模、工资待遇提升力度最大。仅教师招聘数量就达到过去3年的总和。市区共投入7.05亿元,提高教师绩效增量。”

《行动计划》提出: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内生动力,由学校自主选拔任用和管理中层干部,自主设置内设机构。“依托教育集团实施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各校可按需聘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让教师可以跨教育集团的流动,最大化地促进了教育集团和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萌说。

据了解,西安市教育局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出台教师区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育编制周转池、岗位动态调整、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政策;19所学校教师招录时开展“先面试、后笔试”试点。

“放权赋能,突出学校本位,先面试后笔试的招教新政出台,符合教师职业需求特点,突出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考察。”名校+工程名校、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白彩玲说。

随着硬件设施升级、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的落实和名校带动,一些老旧学校和薄弱校开始出现生源回流趋势。

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中心小学,1996年有学生840人,到2004年锐减到280人。2019年,通过全面改善薄弱学校项目和义务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20年秋季开学达到740人。

新城区陕汽二校,通过办学条件全面改造、“名校+”、“名师+”等有力措施,实现了“颜值”与“内涵”双提升,今年学区内的学生纷纷回流,250个学位的招生计划全部圆满完成。

“名校+、名师+、名校长+”

“三名+” 工程提升办学质量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上学难”、“择校热”;破解“上好学校难,上好学校贵”难题。西安市通过持续推动 “三名+” 工程(名校+、名师+、名校长+)采取兼并融合、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等4种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实现优质义务教育全覆盖。


9月8日,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与西安市回民中学成为“名校+”教育联合体后,两校开启深度融合,回民中学学生实现回流。

西安市回民中学地处北院门繁华闹市区,受各种因素制约,教学质量不佳,在校学生一度降至60余名。莲湖区教育局采取兼并融合的方式,将办学质量高的市23中学与回民中学一体化办学,一个校长管理,通过硬件提升、委派管理团队、师资共融等方式,目前在校学生已恢复到600多名。

以委托管理模式组建的西安中学与西安经开第一中学“名校+”教育联合体,通过“八个统一”对“+校”经开一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先后有5名领导、30名教师到经开一中任教、交流,包含省级名师1人,特级教师2人,“手骨头”(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人,高级教师15人,在“名校+”平台的助力下,经开一中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先后有20人次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荣誉60多项。

通过“名校+”工程的实施,昔日的市93中学、市90中学、双水磨小学、太白南路小学等薄弱学校,已经变成家长心目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8月30日,西安市实验小学迎来新生报到。“名校+”工程实施以来,西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形成一长多校的学校、幼儿园4所,区内联盟学校2所,跨行政区的“+校”2所。

西安市教育局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名校+”专班负责人王丽琼介绍,通过“名校+”输出“名校”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输出优秀教师队伍,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统筹“名校”和“+校”的一体发展。

通过“名校+”模式,周边农村区县薄弱学校,与市区内“名校”组建教育联合体。通过互派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参与上课、听课、评课,逐步实现“课表、课时、进度”统一。“名校+”,对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效果显著。

目前,西安全市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覆盖21个区(县)和开发区。其中,市级教育联合体209个,区级教育联合体843个,市区两级“名校+”联合体共覆盖学生107万人。教育联合体的组建,极大激发了“+校”的办学活力,有力促进基础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西安市提出,到2021年,通过“名校+”教育联合体、优化学区、集团化办学、对口帮带等方式,实现对全域薄弱学校提升全覆盖。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