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生工程巡礼 | 从“躲着走”到“抢着上” ,薄弱学校“蝶变”有秘诀!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是破解“择校热”的关键。我市深入实施“名校+”工程,已组建市级和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904个,惠及学生97万人,这一举措较快地提升了一批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今年内我市将新组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68个,为“名校”增加编制,提高教师交流比例,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西安两所曾经一度无人问津的薄弱学校,是如何因“名校+”工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主教学楼

一个月招不满学生到生源抢着回流

“名校+”工程让大学南路小学分校

成为新招牌

从过去招生时一个月都招不满,到如今学区内生源抢着回流,不到两天招满学生。在我市“名校+”工程的推动下,大学南路小学分校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就和大学南路小学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校长、两个校区”的管理新格局。美丽崭新的校园、优质的教学质量、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分校迅速从“+校”蜕变成辖区内的一个新招牌。

刚挂上分校牌子

家长就排着长队争着上

大学南路小学校长李茵告诉记者,大学南路小学分校的前身是省建三小,学区内学生流失非常严重,每年遇到招生季,学校领导都会发愁,一个月都招不满学生。确定成为“大学南路分校”的第二天,学校刚挂上牌子,还不知道将如何发展,附近家长就排着长队争着报名,在招生启动的第二天招满了学生。

“看到这个情景,我们是非常感动的。”李茵坦言,当时融合才刚开始,分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升,但家长能如此信任,愿意将孩子交给学校,就是最大的认可,也是沉甸甸的嘱托。感到肩上责任重大的同时,李茵决心一定要把分校办好,不辜负政府和市民的期望。

定为分校后,李茵为学校制定了章程,建立了集规范的校本研修管理、满足教师个性化提升需求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教研形式由学校单一的“散”,走向联校教研的“集”,走向多元,有力促进了“名校+”校本研修内涵发展。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执行校长张云云说,在“名校+”教育联合体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影响下,分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赞誉度越来越高,大量学区学生回归,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中的“口碑”学校,成了辖区内的新招牌。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科技活动室

据了解,2014年9月,大学南路小学分校有19个教学班,853名学生,其中学区内学生300多名,只占全校学生数的40.3%,60%都是周边务工人员子女,大量学区内学生外流。到2019年,学校教学班已增加到29个,1500多名学生,学生人数实现了翻倍,学区内生源纷纷回流。教师们的成长速度也非常快,近几年学校先后有2人获省学科带头人称号,5人获省教学能手称号,12人获市区级教学骨干、能手、新秀称号。

“以前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硬件设施也一般,但现在这些问题完全不存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工程师张先生说,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以前自己看着大学南路小学分校的前身,学校外墙斑驳,校园里一片泥泞的土地,下雨时还会有积水,就担心孩子学区划分到这里。但自从学校成为大学南路小学的分校,他被学校邀请到校参观后,看到学校新建的美丽教学楼、漂亮操场、多样部室、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后,担忧也就少了许多。特别是得知分校和本部深度融合、本部的许多骨干教师都被派驻到分校教学、分校的省市区各级教学能手层出不穷后,顾虑更是一扫而空。“一起参观的家长都为孩子能在分校上学感到高兴。”张先生说。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美术教室

“名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广阔平台

“‘名校+’为我们的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大学南路小学分校语文老师李媚说,她自2001年师范院校毕业后就来到省建三小工作,当时校舍条件艰苦,教研氛围也不浓,学校为老师提升专业水平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生源质量和家长认可度都不高。而如今,学校硬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师生们工作、学习有了令人羡慕的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学校为老师们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

2019年,李媚荣获“省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还在我省“丝路之春”当代名师大讲堂上授课,“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进步机会,此前本部和分校的老师们将我的课听了十多遍,反复为我打磨,才有了最终的成绩,而教师业务水平不断进步,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学生。”李媚说。

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变”

从群众躲着走的薄弱学校

变成抢着上的新“名校”

“以前一年就招十来个学生,最差的一年只招了7个,现在可以说‘一位难求’,去年二十六中分校招了330名新生。”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刘俊博说,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名校+”工程找准了教育不均衡的病根,也找到了方法。如今二十六中分校学生的回流就是对“名校+”工程最大的肯定。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

700万元改造校舍

两校师生深度融合

学区内学生纷纷出走,家长们舍近求远,想方设法要把孩子送到别处去上学,群众躲着走是2016年以前二十六中分校(原九十三中)的窘境。2016年5月,二十六中与原九十三中签订《帮扶目标责任书》,组成“精准帮扶型大学区”,开始了帮扶探索与实践。2018年原九十三中正式更名为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分校,纳入二十六中“名校+”教育联合体。

在2016年召开“名校+”教育联合体第一次会议时,两校领导班子一起摆问题、找差距,从确定教师培训、质量提升、校园设施、招生宣传等方面为工作切入点,制定具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至此,原九十三中由二十六中校长刘俊博全面负责,高速推进。此后每周,刘俊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对照帮扶方案,检查落实工作进度。

为快速扭转分校发展薄弱的现状,刘俊博将分校为数不多的学生全部插入二十六中对应年级。“两校学生混合编班,让分校的孩子同样享受教育联合体的优质教育资源,老师一视同仁,很快分校的部分学生成绩就名列前茅了。”刘俊博说,这让他对工作越来越有动力。

刚接手二十六中分校时,学校共有38名教师,刘俊博对所有老师进行了一次考核。高标准的考核仅让11人符合要求,达标上岗了。剩下的27人怎么办?刘俊博说,必须去二十六中跟岗学习,制订跟岗计划。他规定每位老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0节,直到符合标准才能上岗上课。就这样,分校教师全部纳入二十六中统一管理,两校师生完全实现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深度融合。

“二十六中今天考试,第二天一早老师就能批改完试卷,分校的老师很快也变成这样了。”刘俊博举例说,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要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先行。两校深度融合以来,二十六中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延续到了分校,帮助建构起了优质长效的教师发展规划,切实实现资源共享,快速提升。“这两年分校老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纷纷脱颖而出”。

老师达标了,学生并入了,分校校舍也不能空闲下来。但破旧的学校称不上是一个好学校,改造成了刘俊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想装空调,电线不行,想增水压,水管不行。”刘俊博说,本想简单改造,结果一开始就变成了大工程。近两年,他帮助分校申请了市区专项资金700万元,完成了教学楼、办公楼的整体改造提升,新建教学部室,购置教学器材,实施绿化改造工程,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校园建设,不仅营造了高品位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还为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提升后的校舍资源不再闲置,二十六中将分校作为南校区投入使用,初三年级整体迁至分校校园,与本部同步建设、共同提升。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宽敞明亮的教室

学生不再出走择校

家长由怨声载道到赞不绝口

“一长多校”的深度融合管理模式实现了两校统一谋划、共同实施、同步发展,尤其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名校+”教育联合体改革实施以来,分校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30余人增加至现在的665人。2019年中考,分校普高上线89人,上线率超过40%,学生最高成绩688分。在“名校”二十六中的带动下,分校已经摘掉了“薄弱”的帽子。大幅度提升的成绩,出现了以前的学生流失外出择校到现在的回流落户、满额招生甚至一位难求的现状,学校声誉获得显著提升,家长由怨声载道到赞不绝口:“孩子终于可以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了。”刘俊博说,2019年分校招收初一新生330人,学校成了辖区内公认的新“名校”。

陪伴分校快速成长的这些年中,刘俊博感触颇深,他说,二十六中是碑林区率先实施“名校+”精准帮扶型教育发展模式的学校之一,在探索的道路上,最初学校也曾有过彷徨、迷茫,现在回望过去的艰苦实践,却发现也收获了诸多意外惊喜:不仅帮助分校摘掉了“薄弱”的帽子,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家长的口口相传也让二十六中自身的办学品牌优势得到有效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样的帮扶不仅盘活了分校,校本部的教育质量也借着这股东风成效显著。”刘俊博说,2016年接手分校,2017年二十六中就晋升为陕西省示范高中,学校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也是逐年提高。“名校+”工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家长满意、学生成长、学校提升就是教育人要做的大实事。“学校的成绩是哄不了人的,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名校+’工程并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而是激活‘名校’与‘+校’双发展的新引擎。”刘俊博说。